【话说漳盐】从井盐到盐画:漳盐文化的千年传承与创新
当千年井盐的结晶邂逅艺术灵感,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就此展开。从生活必需的食用盐,到独具匠心的盐画,2005年汪航发明了以盐为材料的绘画方式,成为全国用盐作画的第一人。她用双手赋予漳盐全新的生命形态,书写着漳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人篇章。
一捧食用盐,添加树脂,以纸绢、画布、木板为载体,毛笔、油画刀为涂料工具,艺人汪航创作的盐画匠心独运,灵动飘逸。
踏入汪航的工作室,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“雪景图”之中。画中的树叶、道路、屋顶乃至田野,都被洁白的“雪”装点得纯净而美丽,而这一切,都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盐。工作台前,汪航专注地端着碗,碗里盛着精心调制的盐,她手持毛笔,在已绘制好底稿的纸上挥毫作画,盐昌寺跃然纸上。
盐画艺术家 汪航:我生于漳县、长于漳县,对我们的漳盐情有独钟。小时候,经常听爷爷讲挑卤水、生火熬盐的故事;父亲经常讲他们走街串巷吆喝叫卖砖盐盐头的故事。上世纪90年代我也走进盐厂工作,这些经历让盐早已融入我的血脉,也让我对它有了旁人难以企及的独特感悟与情怀。
2010年,汪航的彩盐工艺画荣获国家专利,这一成就不仅是对她精湛技艺的肯定,更是对她不懈努力的认可。2016年,这一艺术形式更是被甘肃省定西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进一步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谈起创作盐画的缘由,汪航这样说道。
盐画艺术家 汪航:从小时候起,绘画就是我的爱好。在盐厂工作的日子里,有一天,我突然冒出个念头:盐既然能雕琢盐块,那能不能用盐来作画?正如一句名言所说:想法是智慧的火花,它能点燃我们寻找办法的热情和动力。
萌生用盐做画的想法之后,汪航便处处留意制作盐画的备用材料,她尝试以纸绢、画布、木板为画作载体,毛笔、油画刀为涂料工具。当然,她也遇上盐画创作过程中最大且急需解决的难题,“用什么材料才能将盐凝固?”
盐画艺术家 汪航:在探索彩盐熬制的过程中,我尝试了各种方法,包括蛋清、淀粉和不同的胶,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。直到有一天,我偶然发现树脂竟然能使盐粘合在一起,这成为我创作盐画的一个重大突破。
汪航的作品丰富多样,既有纯净的雪景系列,也有色彩斑斓的敦煌壁画和卡通人物等。她致力于推广盐文化,通过培训和教授学生的方式,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盐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。至今,她已成功培训了400多名学员,为盐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盐画艺术家 汪航: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。我希望更多彩盐工艺画爱好者能加入进来,我们一起把盐画打造成既环保又极具家乡特色的旅游名片,让更多人看到盐文化的魅力,把这份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传承下去。
漳盐,不仅见证了千年文明的演进,更在饮食文化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。如今,它又一次华丽的变身。盐画,彩色的盐粒和精妙的技艺融合,将千年井盐赋予了“艺术生命”,使古老的盐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。
来源:周亚芸 胡婷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