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清时期的渭源木雕
□ 杨世明
位于鸟鼠山下的渭源山区,在千山万壑中有许许多多黑白相间、高低错落的古民居。当人们驻足一个深宅幽巷,无不为其精湛的雕刻艺术感到惊叹。虽然百余年来经历了兵燹战乱、风雨剥蚀,但仍有很多雕刻精品奇迹般地幸存下来。如今,明、清时期渭源的“砖、木、石、竹”四雕如四朵奇葩,向人们展示着丰厚的历史文化。
渭源的木雕作为建筑的装饰,不仅在门窗上,古祠堂、寺庙、书院及古民居的梁头、柱托、斗拱及至床榻桌椅条几梳妆台,橱柜以及厢房的拼花拦板,四合院屋檐下的挂络,无处不是镌刻精细、玲珑剔透。形式上有浮雕、圆雕、透雕等多种,有的多层重叠,深可达十多厘米。有的图案中的门、窗竟还可转动。这些木雕浑朴自然、和谐严谨,其布局之奇巧,雕镂之精细,令人拍案称绝。表现题材也很广泛,有神话演义、历史传说、山水田园、蔬菜花卉、禽鸟走兽等等,梁头、柱托、挂络上时常是镂空镌刻一些诸如狮、鱼等动物或龙凤、麒麟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;而在门、窗堂前壁上则多是一些带有情节性的图案,从中可以看到百姓衣食住行以及耕读、游牧、狩猎等多层次的社会剖面。八宝和博古以及福禄寿禧等表示吉祥如意的题材也很常见。
近年来,省内外建筑学家纷纷来渭源考察,觉察到渭源古民居集中的村落,历史上都是一些商贾豪富聚居的村庄。因而研究渭源木雕艺术发展的历史,不难看出与渭商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
从明代成化年间到清代乾隆时期是渭商发展的鼎盛时期。这些富商回乡修建祠堂、宅地往往不惜重金。由于商人的政治地位不高,其府邸自然不能与官邸的豪华、宏大争雄,只有在典雅、工丽和奇巧玲珑上另觅蹊径,这样就为木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。也许这正是渭源木雕能在全市独树一帜的历史原因吧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,就是渭源是赵安的故乡,自古重儒,渭商也多是“弃儒从贾”的,他们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,客观上为木雕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单纯的装饰性图案已不能满足需要,一些反映“忠孝节义”等伦理道德观念的题材也就自然融进了木雕,丰富了渭源木雕的艺术语言。木雕中诸如岳母刺字、孔融让梨、季子挂剑、王祥求鲤这类表现文人清高气节的题材也有很充分的表现。
渭源木雕与当时社会的政治、经济、宗教、文化等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但是这些木雕作品的作者,却是一些地位低下的受雇的民间匠人。这些民间雕匠,常常在主人建房的前三年就被请来,然后按主人的意志进行雕刻。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术家,以他们那无与伦比的创造才能,丰富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宝库。今天,拂去历史的尘埃,渭源木雕这颗明珠重又闪现出熠熠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