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安在我心】黄土地的守护——“国安在我心”

原创 新定西
浏览量
作者:王培东

□安定区凤翔学校 王培东 指导教师:陈晓琴

带着儿时的记忆,和父母驱车回到久别多年的乡村,梦想着乡间小道“春山牧人图”的场景,因为在我离乡的记忆中,绿草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泛着露珠的光点,肥硕的羊妈妈带着撒欢的小羊,摇摆着碗口般的尾巴,在沟壑间啃着青草,牧羊人吆喝着只有羊儿能听懂的“纪律规定”,不敢随意离开草场。

山坡梯田间,农民将属于自己的田块像照顾婴儿般从春耕到秋收,麦场上一堆堆小麦稻谷,是农民的“金银财宝”,农民们炫耀着自己丰收的劳动成果——又是一个丰收年。“年”的菜肴提前在农民的猪圈、鸡舍鸭栏里储备,除夕夜具有农村特色的美味佳肴摆满了家家户户的饭桌,“年”的节日一直延续到元宵节。

最高兴的事就是农村赶大集,一年四季,农村的集贸市场货物堆满路街店铺,人们穿梭在琳琅满目的货物中,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物品,待集市散去,乡亲们用农用车载着物资,哼着山歌行驶在回家途中,商贩们数着“红绿相间”的收入,计量着除去成本的利润,从洋溢着笑容的眼神中看出这趟集市出摊收益颇丰,乡亲们乘兴而来,满载而归,现实版的“清明上河图”承载着农村集贸市场的丰盈与热闹。

不知什么时候,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举家“搬迁”和城镇化的易地搬迁,乡村孩子随父母离开了农村,融入了城市生活,很多农村成了“空村”。现如今,乡间小路再也听不见唱着不成调歌谣的农村娃了,青砖红瓦的农村校舍没有了晨钟暮铃,只有一把铁锁挂在校门,在风的摇曳下敲打着学校的大门,偶尔发出叮当的响声,曾经的“清明上河图”集市也只有几位佝偻着身躯的大爷大妈在店铺前东张西望。

农村人经常说,农民的三件宝,鸡叫狗咬娃娃闹,这些宝,除了娃娃变成了“城市人”,其他的几乎从农民消失,尤其是曾经肥沃的粮田,现在成为“阴山下的草场”,却没有了牛羊,曾经万家灯火农村夜色,不见驱散夜的黑暗的亮光。如今的村落再也尝不到“年的味蕾”,猪羊鸡鸭退出了农户的“乡村大舞台”,从事磨面房、杀猪场的农村人也失业外出谋生。“家有万担粮,十年也不慌”的农村个人储粮成为了过去式,农民的餐桌上也是预制菜品……

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”。袁隆平爷爷用他毕生的科研成果,在祖国有限的耕地上,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,让中国的稻谷增产增收,让中国老百姓的粮仓殷实。但,回乡的视角刺痛了我的心脏,农村的耕地——你被农民遗弃了。

国家安全是经济,政治、军事、文化、社会、科技网络、资源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,作为资源安全之一的黄土地(尤其是耕地)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定海神针。我们知道,国家安全是:戍边的战士用汗水和生命丈量着祖国的疆土,他们是祖国的界碑,祁发宝——戍边卫国的钢铁战士;蓝色的雄鹰在万里高空巡视,不让外敌靠近我们的经纬度,王伟——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蓝天领空;浩瀚的海洋,航母舰艇守护着浪涛汹涌的海洋,祖国的岛礁成为中国地图上的珍珠,虽小而熠熠生辉;蛟龙在深海聆听海洋世界的演唱会,也在监听域外的脚步声,不让外敌涉足我们的海域分毫之地;正是祖国铜墙铁壁的国防,我们才是盛世年华,世界上最安宁的疆土——中国。

回乡是深深的、深深的忧愁,曾经是世界上最亮的星——中国农村,如何再次辉煌?

党发现了农村的不如意,“一声春雷响,乡村振兴旺”,党又一次给农村注入了强心剂,让中国的农村通过“精准扶贫”,实现了“脱贫攻坚”,中国农村再次欣欣向荣。

黄土地召唤异乡的游子,回归故里,农村殷实是国家安稳的基石,农村兴旺是国泰民安的脊梁。“国安在我心”,我用我的理解去宣传国家安全,“国安在我行”,我用我的发声去维护国家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