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定区:守护绿水青山 铺就发展底色
近年来,安定区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牢固树立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以强烈的政治担当抓好生态文明建设,大力发扬“塞罕坝”精神“安定三苦”精神,全面推行林长制,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统筹推进黄河战略与“双碳”战略,围绕增绿、增美、增效“三大目标”,做好扩绿、兴绿、护绿“三篇文章”。
从种草植树到发展生态林果,从实施天保工程到推进“三北”防护林建设,安定区科学规划、高效推进国土绿化,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互促共赢的新路径。截至目前,全区累计实施“三北”、天保、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153万亩,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180万亩,森林蓄积量44.54万立方米,昔日旱塬正加速向绿色生态屏障转变。
坚持规划引领,先后制定了《安定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六期规划》《安定区“十四五”林草发展规划》等指导性文件,谋划启动“三北”六期、渭河源林草生态扶贫等重大项目,规划总面积50余万亩,总投资16.6亿元。创新总结挖大坑、施大肥、栽大苗、浇大水、树盘覆膜“四大一覆”造林技术,2024年完成造林绿化8万亩、义务植树276万株。通过整山系、整流域规模化推进,建成了一批5000亩以上的示范片带,同时建立专业化管护机制,选聘生态护林员2178名、专职护林员193名、草管员306名,运用无人机技术和地面视频监控系统加强巡查监管,确保林草资源安全。
整合社会资源,形成多元共建的造林体系。依托东西部协作,打造了“福州林”“青岛林”等精品工程,其中福州生态林入选“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”。并将城区面山划分至306个驻地单位,发动企业、群众年均义务植树230万株以上,构建了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群众参与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。随着生态修复成效显现,全区降雨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377㎜增至407㎜,森林“水库”功能逐步增强。
积极探索“森林四库”转化路径,推动生态价值转化。先后流转林地3.8万亩,发展林药、林禽等产业,推广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建成经济林果基地0.5万亩。不断夯实绿色安定的生态优势,增加全区人民的生态福祉,奋力谱写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
安定融媒记者 张梦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