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渭:“四维协同”掀起垃圾革命新风尚
在通渭县,一场以红白喜事为切入点的“垃圾革命”正在全县纵深推进。县文明实践办通过红白理事会引领、红黑榜监督、积分超市激励、村规民约约束“四维协同”模式,将移风易俗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,形成了“宴席减负、环境增美”的基层治理新范式。
红白理事会“领”风气变革。每逢婚丧嫁娶,由村两委、乡贤“五老”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便化身“环境督导队”,成为宴席减负的“绿色引擎”。参照《通渭县党员干部职工婚丧嫁娶活动指导标准》,按照红事“限高”和白事“一碗菜”标准,理事会成员现场严控宴席规模和帮办垃圾分类,宴后组织志愿者对场地进行“地毯式”清扫,使原本垃圾堆积的宴席现场实现“人走桌清”“席散地净”。
红黑榜“树”典型对比。全县各村创新设立“环境文明红黑榜”,将红白事期间的垃圾分类、场地清洁等纳入基层治理,成为城乡环境治理的“晴雨表”。今年来,常家河镇对全镇22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发布2期垃圾革命“红黑榜”,使“红黑榜”成为农村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“考评榜”“监督台”“曝光台”,北城镇、碧玉镇等乡镇也以曝光的方式推动镇村环境面貌持续向好,这种“看得见的评比”充分激发村民自治热情。
积分制“促”行为转化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、站,18个乡镇建成248个“积分超市”,村民参与宴席垃圾分类可获积分,可兑换洗洁精、手套等生活用品。村民自发参与卫生整治4.2万人次,累计开展兑换活动1.5万场次,命名“美丽庭院”示范村79个、示范户1720户,让乡村“增颜”又“升值”。在常家河镇小庄村,村民积极参与卫生整治,通过积分兑换实物奖励,让环保行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
村规民约“筑”制度底线。建立健全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,与民生发展紧密融合,制定村规民约,修订后的村规民约增设“环境治理”篇,明确村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,“一纸村约”演化为生态文明的“硬约束”。明确红白事期间“三严禁”:严禁铺张浪费、严禁乱倒厨余垃圾、严禁燃放非环保型烟花爆竹。在鸡川镇通过深化废旧地膜回收与“垃圾革命”的融合,激发了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。
据了解,该模式推行以来,全县流动宴席垃圾减量率达63%,全县红白事垃圾清运成本下降41%,“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垃圾精分”已成为通渭乡村新时尚。这场始于宴席桌边的垃圾革命,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通渭城乡的文明基因。(通讯员 刘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