漳县马泉乡: “一碗烩菜”里的移风易俗新风尚
近日,在漳县马泉乡骆家沟村,村民杨凯家中正为老人操办丧事。前来吊唁的宾客安静地围坐在矮桌旁,每人面前仅摆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杂烩菜。这看似简单的一幕,却是马泉乡白事宴席的常见景象,它见证着一场意义深远的转变——从过去十多人一桌的奢华大席,到如今一人一碗菜的简约模式;从以往东挪西借、举债办丧的沉重负担,到当下倡导生前厚养、逝后薄葬的文明风尚。这一转变,不仅是马泉乡在殡葬领域移风易俗、破除陈规陋习的生动注脚,更深刻反映出当地群众孝老爱亲理念从表面形式到内在实质的升华,使得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在这片乡土间落地生根、广为流传。
“往昔办丧事,一场丧事往往要持续七八天。期间,杀猪宰羊大摆宴席,还要聘请阴阳先生看风水、雇请厨子掌勺、邀请唢呐班子吹奏,再加上各类丧葬用品的开销,林林总总算下来,一场丧事花费高达四万多元。时间冗长、浪费严重,让家家户户都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。尽管大家嘴上不说,但心里都热切期盼着能改变这一现状!”马泉乡骆家沟村村民郭兹得感慨万千地说道。
自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以“县级指导、乡镇推进、村级落实”的模式在马泉乡骆家沟村试点推行以来,马泉乡以破立并举的坚定态势,全力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。其中,“一碗烩菜办丧事”这一模式的大力推广,宛如一把精准的“金钥匙”,不仅解开了乡风文明建设长期以来的“症结锁”,更打开了群众减负增收的“幸福锁”,让文明新风在乡村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马泉乡紧紧围绕乡风文明建设的目标,以村规民约作为刚性约束,以红白理事会作为柔性支撑,双管齐下推进移风易俗工作。各村将“一碗烩菜办丧事”等文明新风尚明确写入村规民约,同时积极吸纳“阴阳”“总管”等传统角色加入红白理事会,实现了治理力量的有效整合与升级。与此同时,严格落实党员干部婚丧事宜报备制度,并创新构建了“积分奖励 + 红黑榜公示”的双向激励机制。对于主动报备、积极践行简办原则的家庭,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的方式给予奖励;而对于违规操办的行为,则在村“红黑榜”上进行公开曝光。这一系列举措犹如一股强大的力量,打破了陈规旧俗的重重桎梏,使移风易俗从最初的“政府主导”逐步转变为“群众自觉”,让曾经因攀比带来的沉重负担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、触手可及的“文明红利”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此外,马泉乡充分发挥党员、“五老人员”以及“特殊人群”等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,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群众普遍反馈,“一碗烩菜办丧事”不仅大幅节省了座椅碗碟的租赁费用,还减少了烟酒饭菜的置办开支。同时,丧葬时长也从以往的7天大幅缩短至如今的3天左右,原本需要花费三四万元的丧事,现在一两万元就能圆满办理。
“一碗菜办丧事”,降低的是经济成本,减少的是食物浪费,转变的是群众的思想观念。近年来,马泉乡以破解殡葬领域厚葬薄养、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为切入点,创新性地推广“一碗烩菜办丧事”模式,通过制度规范与柔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,推动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生根,成为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范例。目前,全乡10个行政村已全面推行“一碗烩菜办丧事”模式,群众纷纷响应,自觉节俭办丧事,人情债少了,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却更加浓厚了。
从“摆宴席”的奢华到“一碗烩菜”的简约,从“穷讲究”的虚荣到“简而亲”的温暖,马泉乡以“小切口”实现了“大变革”,探索出一条贴合农村实际、具有可操作性的移风易俗新路径。如今,“一碗烩菜办丧事”已然成为当地的“新标配”。正如群众所言:“给老人生前多添一件新衣、多做一顿热饭,远比死后大摆阔气更有意义、更实在。”(通讯员 蒲丽萍 朱增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