定西文物普查解码黄土下的“数字密码”

原创
浏览量
作者:魏璐

无人机螺旋桨的嗡鸣声打破山梁的寂静,镜头掠过斑驳的夯土堡墙,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间勾勒出一座圆形古堡的轮廓。此刻,在安定区杏园乡白虎村的大湾堡子遗址前,几道人影正举着RTK测绘仪穿梭于荒草丛中——这是定西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最寻常的工作场景。随着普查进入关键阶段,一场跨越时空的“解码行动”正在陇中大地展开。

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,定西市众多像大湾堡子这样的历史遗迹,正逐渐揭开神秘面纱。

“你仔细瞧瞧这道拱形门洞,高度仅1.2米,宽度0.9米,显然并非为高大的战马通行所设计。”安定区博物馆馆长李天龙手持平板,手指轻点屏幕,将门洞细节放大,接着分析道,“结合周边复杂的地形深入分析,这座建筑极有可能是用于屯兵驻守、瞭望预警的哨所。”    

李天龙向记者介绍了新文物线索的发现途径:“我们主要通过查阅地方志等史料文献、与当地老乡交流以及运用卫星地图等高科技手段来寻找新线索。卫星地图帮了大忙,通过它能找到一些疑似人类活动的痕迹,现场核查的准确度能达到95%以上。”

“这些文物是陇中儿女生活的写照,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纽带。”李天龙感慨道,“我们不仅要全力以赴做好普查工作,更要用心做好文物保护,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在新时代重焕光彩。”

在通渭县第三铺乡的长城梁堡址旁,县文物保护中心干部魏常宁跪在地上,卷尺紧贴风化严重的墙基,“复查古堡和古建筑,我们一般先是核对下三普数据,用采集端拍同角度经纬度照片并获取文物点位置。”魏常宁一边操作设备一边介绍,“长城普查就更不容易了,得沿着长城沿线走过去,在起止点、拐点、断点等处用RTK打点,拍摄现状照片并采集标本,测量各项数据。”在烈日下,这位年轻的“00后”已被晒得黝黑,他和同事们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浸透,但他们的眼神中,始终透着专注与坚定。截至目前,他已徒步调查了240个文物点。

截至目前,定西市已全面完成三普1165处不可移动文物复查,调查新发现文物316处。在普查过程中,定西市因地制宜,开展了全市古堡寨专项文物调查,还充分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,让文物普查更加精准高效。同时,动员社会人员、文保员等志愿者积极参与,他们凭借对当地情况的熟悉,为普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支持。

定西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、局长,市文物局局长包翠霞表示,“下一步,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,持续完善堡寨遗址名录,分级推进保护活化利用,守护好定西文化遗产根脉,让文物真正‘活起来’!”

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