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敬劳动者

原创
浏览量
作者:何强

在陇中广袤的山川大地上,一代代劳动者用勤劳的双手书写着震撼人心的奋斗史诗。多少年来,在这方热土上,广大干部群众把“人一我十,人十我百”的坚韧刻进骨子里,把精益求精的追求融入血脉中,让劳动的荣光在奋斗中闪耀,在时代浪潮中镌刻下属于劳动者的精神丰碑。

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,我们致敬劳动者,就是要坚持尊重劳动、鼓励创新、注重实干的鲜明导向,大力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,不断汇聚起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磅礴力量。

学习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专注精神,在平凡岗位实现不凡价值。全国劳模王醒明37年与螺栓为伴,秉持“做好每一颗螺钉”的信念,从青涩学徒成长为破解精密件加工难题的“大国工匠”。始终怀揣“把小事做到极致”的匠心,在数控机床的精密操作中追求0.001毫米的突破,在代码编写的字斟句酌中寻找创新的支点。正如他所说:“每个岗位都是时代齿轮的一部分,只有拧紧自己这颗螺钉,才能让发展巨轮行稳致远。”无论是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,还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,只要将职业当成事业、把岗位当成舞台,必能在平凡中干出不凡业绩。

汲取“敢教黄土换新天”的创新勇气,在乡村振兴中努力作为。安定区巉口镇农民创业带头人田永霞把温室大棚变成“科技教室”,用标准化种植让马铃薯亩产翻倍;陇西籍市劳模田育鑫让无人驾驶农机驰骋梯田,用“保姆式托管”破解“谁来种地”难题。这些田垄间的创新启示我们: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“复耕复种”,而是要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,用模式创新激活资源要素。广大“三农”工作者当以他们为榜样,在智慧农业的试验田里播撒希望——让无人机播种成为“新耕法”,让农产品直播成为“新农活”,让生态旅游成为“新农事”。当创新成为乡村发展的底色,黄土塬上必能长出更多“金疙瘩”,贫瘠土地必能绽放出现代农业的绚丽之花。

传承“走出去天地广阔”的开拓品格,在开放协作中寻找机遇。岷县农民工杨吉堂乘坐务工专列,从大山走向沿海城市青岛,在技能培训中蜕变为技术工人,在城市融入中实现身份跨越。这种“走出去”的勇气,折射出新时代劳动者的开阔视野。当西部劳动者走进东部产业园,当沿海技术经验植入西部产业链,这种双向奔赴的协作,必能让个人成长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,书写更多“山海共赢”的时代故事。

践行“誓让青山变金山”的生态担当,在绿色发展中厚植根基。“刚强兄弟”用五十余载,在荒山上植树造林,锁住了水土流失,带来了鸟语花香,让家乡旧貌换新颜,诠释了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”的真理。当每一份劳动都注入绿色基因,黄土塬上的柠条、金银花终将成为“生态银行”的存折,干旱山区的绿色转型必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。

劳动创造幸福,奋斗成就梦想。立足新征程,让我们以劳模为镜,以奋斗为笔,唱响新时代劳动者之歌,让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,让每一滴汗水都折射出奋斗的光芒,让每一次付出都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。

定西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何强